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:请你试着数数,现在有多少传感器围绕在你身边。你的计算机上有摄像头与微型麦克风,智能手机中有GPS传感器以及陀螺仪传感器,健身追踪器中有加速度传感器……如果你在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上班,或者住在新装修的房子里,传感器会不断探测你的行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。
传感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所不在,这是因为它们也遵循摩尔定律:传感器一直在变得更小、更便宜、更强大。陀螺仪与加速计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的标配,不过几十年前,它们还都是体积庞大、价格昂贵的设备。因此在过去,这类设备的应用仅限于为宇宙飞船或导弹导航。与此同时,随着微电子设计、能源以及电磁波谱管理的不断发展,即便是成本不到1美元的芯片,也能将一个传感器阵列连接到一个低功率的无线通信网络中。
这个巨大的传感器网络所产生信息量会庞大到不可思议,不过其中绝大部分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见的,似乎被一道无形的墙围了起来,只有特定设备的特定程序(比如调节恒温器,或者记录你每天走了多少步的应用程序),才能访问并使用这些数据。
例如我们能消除这种界限,计算机和通讯行业都将会发生重大变革。一旦我们开发出相关的通讯协议,允许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,那么任何程序都可以获取任何器物中的传感器的数据。例如这一设想得以实现,那么马克·魏泽尔在23年前的那篇《21世纪的计算机》中所预言的普适计算时代,就会成为现实。
普适计算时代的来临不会是渐进式的,我们相信这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,就像互联网的迅猛普及。在谷歌地图、推特等手机应用上,以及推出这些应用的那些行业巨头上,我们已经看到,普适计算的革命性转变已经开始萌芽。不过,只有当各种设备都能从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上获取数据时,技术创新才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。环境信息的整合者,会成为下一批市值达到10亿美元级别的科技公司,它们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传感器产生的数据,开发出全新的应用程序。
要预测普适计算以及传感器数据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何种影响,其难度不亚于在30年前预知互联网络将会如何改变世界。幸好,我们可以用“媒介理论”作为参考:上世纪60年代,通信理论学家马歇尔·麦克卢汉说过,电子媒体将会成为人体神经系统的延伸。例如麦克卢汉今天还健在的话,不知道他会怎么看待传感器的普及。当传感器变得无处不在,当它们收集到的数据能以全新的方式成为人体感官信息的一部分,人类感知的边界将在何处?在我们的感知不受时间、空间和尺度的限制,我们又会怎样定义“存在”的概念?
|